2025年4月11-13日,由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肿瘤学分会联合新利18娱乐、重庆大学、重庆中医药学院共同主办的“2025年中国肿瘤标志物学术大会”在重庆科学会堂隆重举行。4月11日下午,由新利18娱乐基础医学院牵头承办的“肿瘤免疫治疗伴随诊断标志物论坛”盛大召开并圆满落幕。
本次论坛由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王哲教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崔久嵬教授、新利18娱乐基础医学院副院长侯宇教授和肿瘤免疫调节与免疫干预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主任金艾顺教授共同担任主席,7位报告专家、4位讨论专家齐聚一堂,围绕“肿瘤免疫治疗与诊断标志物”这一主题展示学术成果激发灵感,分享真知灼见启迪良思。

大会嘉宾合影
在论坛主席侯宇教授的主持下,会议正式开启。侯宇教授、主持嘉宾王哲教授先后登台致开幕词,为本次会议明确主题,凝聚共识。侯教授代表新利18娱乐基础医学院向与会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强调本次论坛聚焦肿瘤免疫治疗与诊断标志物创新机制的探索、先进技术的革新,也希望各位参会学者能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王哲教授对本次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并指出科学发展、技术迭代都离不开跨学科碰撞、多维度协作,相信本次大会能为我国的肿瘤免疫治疗领域注入新动能。随后,论坛正式进入学术报告环节。

论坛主席分别致词
SessionⅠ:优化策略,发掘靶点,提供疗效突破新思路:
李子明教授:非小细胞肺癌围术期免疫治疗进展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李子明教授系统梳理了可手术非小细胞肺癌(NSCLC)免疫治疗的最新临床研究与实践,通过分析CheckMate 816、KEYNOTE-671等多项国际多中心III期试验数据,他指出围术期“夹心饼模式”(新辅助+辅助免疫治疗)显著改善患者生存获益:KEYNOTE-671研究中,联合治疗组中位无事件生存期达57.1个月,较对照组提升3倍(HR 0.57),客观病理完全缓解率提升至18.1%(对照组4.0%);针对N2患者,Meta分析显示夹心饼模式可降低疾病复发风险达41%(HR 0.59)。此外,他探讨了疗效评估标准的挑战,强调总生存期仍为金标准,并呼吁关注EGFR突变人群的个体化策略。最后,李子明教授提出未来需通过多学科协作优化治疗时长选择,并探索基于ctDNA的动态监测以指导辅助治疗决策。
李斌教授:FOXP3+调节性T细胞与抗肿瘤免疫疗法新进展

上海交通大学李斌教授围绕以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前景为主题,在大会上作了系统性的总结报告。李教授介绍了精准医疗与个体化免疫疗法,指出靶向巨噬细胞特异性PD-1可提高T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效果,同时强调调节性T细胞是维持我们人体免疫稳态的“阻尼震荡器”。此外,李教授围绕调节性细胞的不稳定性、可塑性及组织特异性系统介绍了其团队在调节性T细胞研究中的近期工作,从肿瘤、调节性T细胞、靶向药物三方面对抗肿瘤免疫疗法的优势与瓶颈进行了深刻总结与解析。
许杰教授:肿瘤免疫治疗—从CD3L1的机制研究到新药研发

复旦大学药学院许杰教授聚焦“肿瘤免疫治疗新靶点的机制与转化”,揭示了睾丸免疫豁免机制对肿瘤免疫逃逸的启发。其团队首次发现CD3L1(ITPRIPL1)作为CD3E的天然配体,通过抑制T细胞新抗原识别驱动免疫逃逸,并在部分肿瘤中验证其治疗潜力,针对该靶点的原创抗体已获中美IND批件。此外,许教授提出Galectin-8-LILRB4轴通过激活STAT3抑制巨噬细胞功能,促进MDSC扩增,相关阻断抗体在动物模型中使肿瘤体积缩小60%。许杰教授强调,基于免疫豁免器官的新靶点发现为PD-1耐药患者提供了新方向,未来需深化机制研究与跨癌种验证,推动“中国原创”抗体药物的全球转化。
SessionⅡ:挖掘关键机制,推新核心技术,助力免疫治疗新征程:
许力凡教授:解码肿瘤引流淋巴结中原始肿瘤特异性记忆CD8+T细胞反应

陆军军医大学全军免疫研究所许力凡教授指出,肿瘤免疫治疗中,T细胞耗竭是核心难题,现有疗法如ICB因不能逆转耗竭T细胞的表观遗传特征或诱导持久记忆应答,疗效受限。许教授团队关注肿瘤引流淋巴结中的肿瘤特异性记忆CD8+T细胞(TTSM),它具有自我更新能力、低耗竭标志及强抗肿瘤活性。研究显示,TTSM在肿瘤引流淋巴结分化为耗竭前体细胞,进入肿瘤微环境后进一步耗竭,但对PD-1/PD-L1免疫检查点阻断响应更好,体外扩增后仍保持记忆表型和效应分泌能力,能显著抑制肿瘤生长,过继治疗还可形成长效免疫记忆,该结果进一步完善了ICB作用的细胞学机制。团队未来将进一步探索调控TTSM分化轨迹的关键因素,为实体瘤免疫治疗提供新视角和新思路。
许大千教授:肿瘤代谢分子网络的功能异质性

浙江大学医学院许大千教授在报告中对其肿瘤免疫代谢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进行系统阐述,重点介绍了肿瘤微环境中“代谢区域”与“代谢荒漠”的空间异质性特征,强调了肿瘤细胞中的代谢酶和相关小分子具备有别于正常细胞的、代谢功能不直接相关的非经典功能,该功能对肿瘤发生发展起到关键作用。这一发现为破解免疫治疗耐药难题提供了新视角,也为肿瘤诊治提供了新靶点和新策略。
陈大卫教授:利用放疗克服免疫治疗抵抗

山东省肿瘤医院陈大卫教授团队通过系列研究首次在临床水平证实免疫放疗的疗效且效果翻倍,并验证“SBRT+ aPD-1”为最佳组合的理论。针对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治疗瓶颈,陈教授团队创新性探索阿得贝利单抗联合化疗及胸部放疗方案,展现出提升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的潜力。研究团队通过三维度优化策略推进放射免疫治疗(iRT):采用低剂量放疗提升远隔效应强度;通过阻断OXPHOS通路优化能量代谢;抑制SHP-2靶点增强免疫应答,实现"1+1>2"的协同效应。以上成果不仅确立了放射治疗作为开启肿瘤免疫调控的关键手段,为恶性肿瘤联合治疗模式提供新范式,同时也为放射免疫治疗领域的深入探索奠定重要理论基础与临床实践方向。
金艾顺教授:靶向泛实体肿瘤共享驱动突变基因特异性TCR-T细胞免疫治疗技术研发和转化研究

新利18娱乐免疫学教研室金艾顺教授围绕靶向泛实体肿瘤驱动突变基因KRAS G12V/D特异性TCR- T细胞免疫治疗技术研发及转化进行了汇报。针对实体肿瘤的TCR-T细胞免疫治疗的个案研究展示较好的疗效,但由于个性化定制周期长、成本高以及技术要求高等,限制了其在临床的推广应用。金教授团队开发了针对胰腺癌、结直肠癌等多种肿瘤高频表达的肿瘤驱动突变基因KRAS G12V/D特异性的TCR- T细胞免疫治疗方法,并完成临床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为推进临床试验研究奠定基础。并针对高结合亲和力TCR具有交叉反应的潜在风险,建立了基于结构的体外工程基因改造的筛选体系,即在提供功能亲和力同时去交叉反应,保证临床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嘉宾讨论环节:青年才俊激扬智慧碰撞思想火花

主持嘉宾展开热烈讨论
本次论坛邀请了新利18娱乐免疫创新与转化研究院黄启钊教授、新利18娱乐附属第二医院徐在成教授、新利18娱乐徐伟教授、重庆大学医学院朱亚辉教授共同主持论坛上下半场的讨论环节。四位优秀的青年学者围绕主旨报告内容与各位主讲嘉宾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各位与会专家不吝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创新思想,在跨学科研讨中激发彼此的灵感和创造力,推动产学研多方力量的深刻交流和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