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展示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和文物保护意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4月23日,学校引进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专业老师开展特色“瓦当拓印”微课堂,指导学生现场用古代建筑中覆盖建筑檐头的遮挡——瓦当(复制品)进行拓片,让传统文化与医学教育碰撞出别样火花。
课堂上,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公共教育与服务部教育员吴聖聪向同学们展示了瓦当的纹样种类,现场演示了拓片的制作步骤,详细介绍了瓦当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以及实用价值。

现场,吴聖聪指导同学们动手进行拓印。将湿润的纸张轻覆于瓦当表面,用棕刷轻轻敲打,使纸张贴合纹路。以拓包蘸取适量墨汁,以“蜻蜓点水”的手法均匀拍打,逐渐显露出清晰的图案。吴聖聪表示,拓印的关键在于力度的把控,轻则纹路模糊,重则纸张破损,这与医学操作中的精准要求不谋而合。

基础医学院基础医学专业大一学生陈春艳表示,通过参与拓印活动,体会到了古人传承技艺的匠心,也在与文物对话中沉淀了内心。身为一个医学生,漫漫医学之路就像是拓印一样,一步一脚印,反反复复地去巩固知识,由浅到深去探索医学知识。
第一临床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大二学生刘嘉钰表示,当亲手触摸拓印模板,复刻文物时,仿佛能透过纸张和墨迹触碰到千百年前工匠的技艺与智慧。在实际操作时,拓印看似简单,却需要耐心和技巧,当最终揭下拓片、看到清晰的图案时,那种亲手复刻历史的成就感非常治愈。
第二临床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大三学生熊乃璇表示,拓印的每个步骤都需凝神屏息、精准控制力道,如同实验和手术操作时的严谨。反复辨认、推敲瓦当上的纹样,如同在显微镜中辨别组织的结构,或从病理切片中寻找病变的图样。无论是拓印还是医学实验都需要在方寸间保持敬畏,以坚韧对抗每一次失败或挫折。

期间,学校还引进了由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主办的“贞石千秋——巴蜀碑铭展览”,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川渝两地两千年来的历史风貌,为师生讲述石头上的巴蜀故事。石碑上的文字、图案,与课堂上的瓦当拓印形成立体呼应,让学生们在视触中感受巴蜀文化的厚重。

我校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同为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双方于2022年9月签署合作共建协议,立足各自优势,将三峡博物馆所承载的巴渝历史文化、长江文明记忆及红色革命资源,与重医传承的西迁精神、抗疫精神等育人元素深度融合,通过 “文化展览进校园” 让历史遗存走进高校课堂,以实物叙事唤醒学生对中华文明的情感共鸣。依托 “现场专题教学” 打造沉浸式微课堂,让文物背后的家国故事、人文精神与医学人文教育同频共振,切实打通了青年学生参与文化传承、践行志愿服务的实践路径,为培育 “有温度、有情怀、有担当” 的时代新人搭建了立体平台。校馆合作成果获评重庆市2025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项目。